NEWS
时间:2019-08-16 14:36:36 来源: 作者:
合作在旧金山、纽约、伦敦、巴黎、香港、东京推出一个被称为【AR】T的增强现实(AR)艺术体验活动。参与者无需进入艺术场馆,即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欣赏到由曹斐、卡斯滕·霍勒(Carsten Hller)
、约翰·乔诺(John Giorno)
等七位当代艺术家使用AR技术创作的作品。
与此同时,所有年满12周岁且对AR技术好奇的人,都可以在全球任意一家苹果店预约参加【AR】T实验室免费课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装载Swift Playgrounds应用程序的iPad Pro,小试一把如何用AR技术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如果在苹果店内使用【AR】T Viewer应用程序,还可以看到由尼克·凯夫
(Nick Cave)
创作的名为《聚积》(Amass)
的AR艺术作品。
苹果公司在AR技术的应用上早已野心十足。在2017年的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已推出了初代开发工具ARKit。伴随着新款iPhone和iPad的上市,还有尚未面世的AR眼镜,苹果正一步步推进AR领域的布局。而此次的体验项目则无疑是将艺术作为新的切入口,以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为契机,希望进一步拉近公众与AR技术的距离。
曹斐的《Trade Eden》是一个半娱乐半自动化的工厂。图片源于苹果公司。
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AR即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技术的缩写。这项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问世,但直到近年来才逐渐被公众了解。与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不同的是,AR技术并非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以替代现实,而是通过镜头和数据处理,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图像上的强化,给人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在苹果店的【AR】T实验室课上,参与者可以通过iPad看到面前出现一只闹钟,并且能够听到闹钟的滴答声。当人们将镜头移近,闹钟就被关掉而变成了另一件物品,一段短暂却新奇的艺术体验之旅也就此开启。
这项体验课程,由苹果与纽约新博物馆文化孵化器成员、艺术家萨拉·罗斯伯格
(Sarah Rothberg)
合作推出。罗斯伯格为该课程制作了示例,参与者可以试着在iPad上编写简单的代码,运用预先设置好的图形和声音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而在【AR】T漫步中,体验者则将使用iPhone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看到各种令人惊奇的艺术作品。例如在一片空地上,艺术家曹斐创作了一个由游乐场与自动生产线结合在一起的虚拟装置,参观者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拍照或录像。而在脱离相关应用程序后,这些奇妙的艺术创作又将立即消失在人们眼前。
在约翰·乔诺的作品中,飘浮着的文字通过AR技术出现在城市上空。图片源于苹果公司。
不仅是苹果,另一科技巨头微软也在去年7月,和艺术家陈貌仁
(Mel Chin)
共同合作,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推出了使用AR技术进行创作的大型户外艺术作品Unmoored。观众可以通过佩戴微软开发的头戴设备Hololens,或者使用智能手机去欣赏这件作品,去反思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陈貌仁希望用前沿技术,将超现实主义代入现实,与观众进行更多互动,引发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合作项目,无疑一再提醒人们AR技术会如何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带来怎样的新奇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佩戴微软开发的头戴设备Hololens,或者使用智能手机去欣赏这件作品。图片源于微软。
在罗斯伯格看来,在艺术创作中使用AR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延伸物理世界的范围,让“目之所及皆为画布”成为可能。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已经越来越不局限于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体裁,多媒介的艺术创作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应用,艺术家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打破固有的思维局限。AR技术在并不脱离现实环境的基础上,极大地延展了艺术创作能够触及的范围。这也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这项技术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用AR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AR技术影响下的全新观看之道
当数字技术进入艺术领域之后,观众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参与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TeamLab已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向人们展示了使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品,是如何全方位地调动观众的感官,为参观者带来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观展体验。而来自奥地利的艺心动
(Artivive)
公司,则运用AR技术为欣赏画作的方式带来更多可能性。
目前,艺心动公司已与本国多家著名艺术场馆如阿尔贝蒂娜美术馆
(Albertina Museum)
、美景宫美术馆(Belvedere Museum)
等合作,并已于2017年进入中国。当观众扫描某幅画作旁的二维码后,静止的画面便会立即跃出画框,通过手机屏幕与观众形成互动。较之传统的文字和语音导览模式,更增添了观展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智能设备和技术的普及下,引导观众欣赏作品不再局限于文字或语音介绍,沉浸式的体验和更强的互动性,提供了新的欣赏方式。
在林茨的一间博物馆中,参观者使用平板设备上的艺心动程序,观看墙上的作品。
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图像观看的过程中,人们大多首先从作品的造型、颜色和风格等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个体经验和临场感受,在作品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和作者本人的创作想法等背景知识的帮助下,去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约翰·伯格在他最经典的作品《观看之道》中,就一再提醒人们“观看”这个动作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在看一幅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审视物我之间的关系。而当AR技术介入艺术创作后,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边界的艺术品把观看这个动作本身变得更加复杂。
《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著,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17年,曹斐已经在与宝马合作推出第18辆艺术车时,使用AR技术进行了创作。如果不通过专门的应用程序去看那辆全新的黑色宝马车,人们很难发现任何特别之处。而透过装载有应用程序的手机或平板设备进行观看时,这辆车在屏幕中便立即被悦动的光影环绕。在曹斐看来,选择使用AR技术进行创作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与无”的思考。以为不可见的东西,实际上存在;而看到的,有可能并非真实。AR技术对于现实的增强和渲染,最能表达她对光影本身特性的理解。
透过装载有应用程序的手机或平板设备进行观看时,这辆全新的黑色宝马车在屏幕中便立即被悦动的光影环绕。图片源于宝马中国。
使用AR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改变了人们一贯的视觉经验,并进行了大胆挑战。AR技术一方面为观看者保留了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但同时又在现实中增添了超越现实的艺术元素,并且这些元素可以与观看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互动,比如发出声音和改变形态。在这样一件艺术品面前,观看者必须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思考,而不仅仅是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视觉奇观。
《观看的技艺》,【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光哲 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当里尔克于1907年的秋季沙龙上看完塞尚的作品后,他写下了数封信件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画作的思考。里尔克认为,艺术家要表现的是自己的独特,这条探索之路注定只能自己孤身承担。他曾经认为,色彩与色彩彼此交流是绘画的全部。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观众站在一件用AR技术创作的艺术品面前时,他们进入和理解作品本身的方式将更为多元。在技术的影响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看者都将拥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丰富的心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