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9-11-27 08:17:36 来源: 作者:
棉花、塑料水瓶、胶水放在一起能干什么?在宝山众文空间,你可以用它们创作出一盏属于自己的“云灯”,并和别的“云灯”一起,组成一件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的展品之一——《天地一云》的诞生过程。20位居民在艺术家指导下用塑料水瓶填充棉花团等日常材料制作了一朵朵白云,散放和悬挂在小空间中形成了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日,“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在宝山众文空间开幕。作为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的系列项目之一,这次展览也是社区美术馆计划的再次展开。位于庙行的宝山众文空间是从一个公厕改造而成的市民文化休闲空间,周围是绿地公共广场,广场另一头就是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策展人马琳看来,这一片“艺术地带”把艺术主动送到社区市民家门口,让市民体会到艺术带来的愉悦感。除了看展之外,市民还可以在这里参与展览的创作过程,甚至本身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市民和艺术家碰撞出艺术火花
不同于其他展览在开幕之后举办工作坊,庙行社区展在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就通过工作坊邀请社区居民共同进行互动式创作。艺术家利用驻地计划在展览现场创作,这就与社区居民自然形成一种近距离的接触。《天地一云》由市民和艺术家共同完成,马琳笑称,“为了准备原料,大家那几天拼命喝矿泉水,把瓶盖都留下来造云。”大部分市民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创作。作为“边跑边艺术”小组成员的滕红琳和魏佳琦担负起引导的任务,“市民的艺术感知很简单:就是要符合他们心中的美观”。因此,艺术家没有多做规定,介绍了创作手法后基本由市民自由发挥。
全部由折纸组成的作品《折纸图书馆》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凑近观看,五彩缤纷的色彩、奇妙的连接手法让小朋友们忍不住一探究竟。其实,这些折纸中有不少也出自小朋友之手。创作者梁海生在展览之前举办了一场折纸亲子工作坊,邀请约20对亲子家庭参与折纸,体验立体空间与色彩的组合,他们的作品成为展览现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程雪松和赵璐琦的装置作品《记忆书香》的书架功能也由市民完善,这件作品来源于庙行镇曾经的地标建筑“泗漕庙”建筑外立面轮廓,用现代留白的方式加以转化和重现,并在其中加入书架的设计,艺术家们将艺术图书放在这一装置书架上,供社区居民取阅,居民想要分享的图书也可以放置上来,将艺术融入文化互动之中。
家住附近的余女士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在开幕现场,青年艺术家刘玥在社区广场上进行了现场画镜子的创作,她将三面镜子呈不同角度摆放在广场上,在镜面上用线条对来往观众和自然景观进行写生。余女士被新奇的艺术形式吸引,驻足观看刘玥的写生过程,没想到成了刘玥笔下的人物,“太有意思了,虽然画得很抽象,但是那个发型一看就是我。”她兴冲冲拿出手机拍照并发了朋友圈展示。
“艺术家是工人,工人是艺术家”
艺术家老羊用废报纸结合铁丝和日常废品等作为材料,揉捏成各种小昆虫。这些奇异的动植物形象纷纷从书里或书架上生长出来,形成了一个奇异的童话世界。在创作过程中,老羊和创作成员们将这些作品拿到宝山众文空间一旁绿地上染色,这块地带就成为艺术家工作的现场。
老羊的作品上色那天,一些穿着“上海宝绿”工作服的工人也在同一个地方干活。绿地工人站着看了好长时间,在休息时被邀请和艺术家一起涂色,“那几个工人开始犹豫,后来还是过来了,一手拿着老羊做的这些小玩意,一手用笔涂色,涂了一部分后就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每棵树松土。”在艺术家王南溟看来,在同一个区域分头干活的场景,非常融洽地将艺术家和工人的工作连在了一起,他称之为“艺术家是工人,工人是艺术家”。
陈春妃和顾奔驰的《莫比乌斯·光谱庙行》很受欢迎,成为市民拍照留影打卡的热门作品。睛天时,在不同光线的作用下,彩色的线与面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光晕。这件作品除了艺术家的创作,还有安保人员的参与。
由于构造较为复杂,作品进行了连续三天的户外拉线,庙行图书馆安保人员也配合并协助艺术家完成拉线。有趣的是,这位保安大叔曾在美国某家艺术馆做过安保工作,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和艺术家的聊天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在美国见过的一些展览,两位艺术家受到不少启发,邀请他参与拉线作品的创作。完成后,保安大叔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件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动手帮忙做艺术品,要留个纪念。”